新京报讯(记者 薄其雨)近年来,“颜值经济”蓬勃增长,人们对医疗美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,促进了医疗美容市场的发展。但一些行业乱象也随之出现,例如非法开展医美活动、虚假宣传、使用假冒伪劣产品、手术失误等,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也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。3月15日上午,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召开医疗美容消费纠纷案件新闻通报会,对顺义法院2018年至2022年审结的此类案件进行梳理,总结其特点。
通报会现场。 顺义法院供图
近年来,顺义法院受理的医疗美容纠纷民事案件不断增多,其中,2022年案件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,同比增长166.7%。案件类型主要涉及医疗服务合同纠纷、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及生命权、健康权以及身体权纠纷。
顺义法院经梳理发现,相关案件呈现四大特点:一是纠纷高度集中于面部整形类项目,其中双眼皮手术、隆鼻、瘦脸、丰唇等面部整形类占比66.7%,抽脂、丰胸等美体塑形类占比22.2%,激光、热玛吉等皮肤美容类占比11.1%;二是涉诉医方多为民营,被告主要是医疗美容诊所、美容中心,受民营医院规模限制,通常缺少专门科室或个人负责调解医患关系,消费者与医疗机构协商效果不佳,易引发诉讼;三是争议点涉及服务全过程,医美消费者反映的医方问题主要有虚假宣传、过度承诺、告知说明义务履行不充分、医美诊疗行为不当、效果不佳以及病历书写、管理不规范等;四是惩罚性赔偿成热点,司法实践中,医美消费者要求惩罚性赔偿的案件逐渐增多,在医疗美容机构或具体操作人员不具备资质就提供相关医美服务,或虽有资质但进行虚假宣传、虚假承诺的情况下,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比率高。
编辑 彭冲 校对 吴兴发